世界轮胎工 业产生早于汽车产业(早期主要为马车、自行车配套),却伴随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其传统制造中心也聚焦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三大汽车市场,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 w品w牌w,主要包括英国邓.禄n普(Dunlop)、美国费尔斯通(Firestone)、美国固立奇(Goodrich)等。进入上世纪70-80年 代,日本汽车工业向欧美扩张,作为其主要配套的日系轮胎制造商也逐步通过并购进入欧美市场,并掀起一场全球轮胎制造业并购高潮,其中以普利司通收购美国第二大轮胎生产商费尔斯通案最为著名。普利司通因此获得后者10家美国工厂、12家海外工厂、1500家直营连锁门店和数以万计的经销商渠道资源,最终成为全球最大轮胎制造商。经过此轮整合全球前三大轮胎制造商市场份额由70年代的30%骤升到80年代末50%。
2000年以后,亚洲(除日本外)逐步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轮胎消费和制造中心,并促进中国、韩国和印度主要区域龙头发展迅速。除中国外,韩国韩泰轮胎以年均23%的增长率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七大轮胎制造企业,并已经在中国、印尼、匈牙利和美国建成/计划投建6个生产基地;印度轮胎制造商阿波罗于2012年宣布收购美国第二大轮胎制造商固铂轮胎,一举进入全球前十大轮胎。预计,未来将掀起新一轮由新兴国家龙头主导的全球轮胎业并购重组高潮。
高速发展伴随产能过剩,集中度降低、同质化严重: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年实现了年复合18.8%的高增长,但同时也积累了集中度降低、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等弊病。2008-2012年中国轮胎行 业CRS10从36.26%下降到28.7%,远低于2012年同期全球水平64.3%;2012年中国平均全钢项目开工率为70%,半钢项目开工率为 85%,开工率分化严重,高端合资工厂开工率在100%以上,而低端工厂开工甚至低于50%;产能集中于中低端品牌,2012年消费者认同的前十大轮胎品牌仅有2家中国品牌入围。
2008-2011年的产能高速扩张导致了2012年以后的开工率下滑和业绩分化,具有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的行业龙头得益于高开工率和低原料成本而业绩靓丽,而忽视品牌质量盲目扩张的低端生产商则因销售瓶颈而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边缘。2012年赛轮股份收购沈阳和平轮胎拉开行业洗牌序幕。2013年又先后发生了双钱股份收购新疆昆仑轮胎和赛轮股份收购金宇实业的并购重组事件。受益于以上并购重组,预计2013年中国轮胎行业的CRS10将回升到30.64%,同比上升2.9%,迎来集中度拐点。
由于轮胎产 业兼具消费品和周期品的特点,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在产能过剩时对市场份额起到关键作用,而原材料成本又是决定产品毛利的主导因素。我们预测,未来1-2年 内整体产能过剩和原材料价格低位徘徊的格局不会改变。受益于此,具有品牌、渠道、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优势将会进一步加强,业绩分化将会进一步加剧,中国轮胎行业的并购重组序幕刚刚开启,未来集中度可能逐步上升。
轮胎行 业的主要原材料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占总成本的70%以上。我国天然橡胶主要依赖进口,自产率长期徘徊在20%左右,全球前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泰国、印 尼、马来西亚通过产胶国联盟影响全球价格;而国内合成橡胶主要产能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手中,虽然近年有部分民营企业进入,但行业CRS10高达 100%,远高于轮胎行业。轮胎企业对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控制力较弱,在原材料快速上涨的阶段无法及时转嫁成本,对毛利率造成较大的影响。
国际三大轮胎巨头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均通过建立强大的上游原料生产能力,减少中间环节不确定性因素,以确保原料稳定供应,平抑风险。例如固特异拥有合成橡胶产能 77.5万吨/年,位居全球第四;米其林在东南亚和非洲拥有约15万吨/年的天然橡胶加工能力;而普利司通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面积天然橡胶种植园利比里亚 费尔斯通橡胶园,总面积约3.6万公顷,年产天然橡胶82万吨。